天天新资讯:大树叶茂 源于根深——对科普创作中若干关系的思索(下)
发布时间:2023-04-03 10:00:46 来源:科普时报

3部广获好评的元科普佳作(左起):汪品先著《深海浅说》,吴家睿著《生物学是什么》,冯伟民著《进化史诗16讲》。(图片由作者提供)


【资料图】

科普对象不同,特色势必有异。少儿科普与成人科普之特征有何异同,就颇值得推敲。科普层次众多,分工必有侧重。一线科学家打造的“元科普”作品,乃是科普这棵大树之根。

少儿科普与成人科普传播规律不同

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人。“少年强则国强”,未来的将军、科学家、艺术家都是今天的孩子们。因此,对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确实极为重要。那么,成年人的科普又如何呢?

我无意在“成人科普”与“少儿科普”之间画一道生硬的分界线,而是想传递这样的理念:应该看到,主导今天、影响未来的乃是现在的成年人。因此,对于成人科普也不能掉以轻心。不过,人们通常并未把“成人科普”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来考察,而是比较习惯于强调其中的这一部分或那一方面。

近30年来,我们已逐渐熟悉国际上流行的“公众理解科学”这一概念。从对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对象(18岁以上的成年人)和内容(包括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,对科学技术的态度,对国家科技政策的看法,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和手段等)可以清楚地看出,它大致就对应于成人科普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成人科普和少儿科普具有不同的特征,应该遵循不同的传播规律。少儿科普比较侧重于认知性。比如,低幼儿童看图识字、数数算算,中学生阅读的科普书。同时,少儿科普也比较侧重于知识的基础性,少年儿童今后的路还长,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,对他们的科普应该从比较基础的东西开始。

相对而言,成人科普更多关注科学人文。成人有社会阅历,要在社会舞台上进行更有效的活动,就更需要熟悉科学的人文方面。同时,由于当代科技进展日新月异、层出不穷,成人科普很难按部就班地往前走,因此科普内容更应注重时效性。

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,当然都喜欢有趣的东西。如果把儿童喜爱的有趣称为“好玩”的话,那么针对成人的有趣实质上更倾向于“易受”。成人科普的趣味性,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它是否容易被接受。

“元科普”奠定坚实根基

什么是“元科普”?它是工作在某个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(或团队)生产的科普作品,这种作品是科学家对本领域科学前沿的清晰阐释,对知识由来的系统梳理,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理性展望,以及科学家亲身沉浸其中的独特感悟。

为什么用“元”这个字呢?查《辞海》即可知,“元”的主要意思包括:“始、第一”;“为首的”;“本来、原先”;“主要、根本”等。例如,元旦、元年、元首、元勋、元老等等。用在科普上,“元科普”就是科普中的元典之作。

科普好比一棵大树,“元科普”就是这棵大树的根。或者说,它是源自科学前沿团队的一股“科学之泉”。

“元科普”为其他形形色色的科普作品提供坚实的依据,包括可靠的素材和令人信服的推理,真实地传递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深深蕴含的科学精神。

例如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著《深海浅说》一书就是个典型。汪先生82岁高龄时还亲自深潜南海,发现深水珊瑚林。《深海浅说》从深海的基础知识开始,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,既反映最新进展,又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,填补了中国深海科学的“元科普”空白。

近年来,我国的元科普佳作接连问世,令人欣喜。例如,吴家睿著《生物学是什么》、冯伟民著《进化史诗16讲》等,亦皆为精品。或有人问:一线科学家总是很忙的,他们又如何来做科普呢?这当然因人而异,但也有共同点,那就是应该优先把有限的可支配时间与精力用来做别人难以替代的、因而潜在社会影响也最大的科普,这就是“元科普”。

早在1995年,我就在《“科学宣传”六议》一文中谈到,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,首先只能由科学家来传播。“在整个科学传播链中,科学家是无可替代的‘第一发球员’。”“当然,有了‘发球员’还要有‘二传手’,有了‘主角’还要有‘配角’。这样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,唱好科学宣传这台戏。”

发球很重要,二传同样很重要。有了这些“二传手”,才能把科学之球传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,深入千家万户。

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普家。他以身作则,号召大家“做一个光荣的科学宣传员”。今天,无论是我们的科学家还是科普人,都应当以竺可桢为榜样,把“做一个光荣的科学宣传员”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崇高追求。

(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前副理事长)

标签: